奇葩生意!這群不會吵架的人,在網上找人代罵!
一、電商平臺上的代罵生意
從前只以為是段子,沒想到有人做成了一門生意。
在微博上,常常有網友提議開發(fā)一個“滴滴代駕”APP,專門接單幫人吵架、回懟?!坝袥]有滴滴代罵啊,此時此刻感受到我的罵人詞匯確實過于貧瘠了?!?/p>
在豆瓣上,更有一個“吵架沒發(fā)揮好組”,專門收留那些吵架沒吵好的人,提供一些罵人建議。每天都有人在里面問“一吵架就會帶哭腔,怎么辦”、“總是被同事調侃25歲沒對象怎么回懟”、“我妹的男朋友劈腿了,求助怎么罵他”。
無利不起早,網友的吐槽也讓一些人窺見到了其中的商機,在電商平臺上提供起了代罵服務。
“幫罵坑隊友/前任/渣男/你罵不過的我們幫你”、“幫忙罵前男友、給前男友吹嗩吶”,這些代罵服務有的最低只需要3塊錢,更多是在10元-30的價位。
同時,部分店鋪還分普通和金牌兩種服務,普通的只需要30元,而金牌的則要100元。據賣家透露,金牌服務罵人會更狠一點。
在上述服務中,有的代罵商品月銷在兩位數,有的月銷100+。評論區(qū)中,多個購買了代罵服務的網友表示十分解氣,“半夜把綠茶罵得睡不著,太開心了,以后不爽了會繼續(xù)下單”。還有網友夸起了賣家的罵人技術,“特別有水準,特別專業(yè)”。
目前來看,這類代罵服務主要分兩種形式,第一是打字,第二是語音。
其中,某個代罵服務顯示,打電話、視頻通話、語音通話需加10塊錢(可全程錄屏)。該賣家還衍生出了包月服務,“需要給我其(要罵的人)聯系方式,告訴我其短處效果更佳”,支持抖音、快手、微博、QQ、微信、電話等。
而在短視頻平臺,也能搜出一些提供代罵服務的賣家。“專業(yè)代罵”、“職業(yè)代罵1”、“滴滴代罵4”……他們往往較為神秘,不直接在平臺接單交易,而是引流至微信或QQ。
在代買、代相親、代喝奶茶等“代經濟”悄然興起的當下,代罵也形成了一條產業(yè)鏈。
二、永遠有吵不贏的人想找代罵
仔細算來,代罵服務上一次引起公眾層面的大規(guī)模關注,應該是去年電視劇《三十而已》的熱播期間。
在這部劇中,“小三”林有有的行為激怒了不少觀眾,有的觀眾甚至因為入戲太深,進而去微博上直接攻擊飾演該角色的演員張月。同時,也有人趁機撈錢,推出了“代罵、陪罵林有有”的服務,最終被多家媒體公開批評。
不過,若要追溯源頭,代罵服務的出現還得從十幾年前說起。
那時候,網絡游戲在國內興起,有人利用玩家間的沖突做起了“職業(yè)代罵”的生意,從而換取游戲中的貨幣、寶物等。
這些職業(yè)代罵人的最低收費標準是,一天10萬至20萬元的游戲虛擬貨幣。幾經轉賣后,10萬虛擬貨幣可換來20多元人民幣,這在當時簡直是無本萬利。
隨著玩家的代罵需求增加,許多網站開始做起了代罵服務,其中最出名的就是“中國代罵旗艦網”。該網站曾宣稱“可以提供職業(yè)罵手,通過各種手段用下流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”,但最終遭到多人舉報,直接關閉。
“中國代罵旗艦網”倒了,代罵服務卻沒有因此銷聲匿跡,而是在別的地方繼續(xù)生根發(fā)芽。
早在2016年,某電商平臺就曾針對包括代罵服務在內的8類奇葩商品,進行集中清理和下架。那年上半年,該平臺共刪除此類違法違禁、擾亂平臺秩序的商品共234萬余條。這百萬及的體量也足以反映,代罵生意背后的市場有多龐大。
隨著電商平臺對代罵服務的管控收緊,這門生意也逐漸流向更多平臺。目前,在QQ內搜索“罵”,就可得到多個“幫罵群”、“接單罵人群”、“dd代罵”等聊天群。其中,一個2008年就創(chuàng)建的代罵群人數多達702人,簡介表明“有多人代罵、個人代罵”。
而在知乎上搜索代罵,也可發(fā)現不少人在尋求這種服務。例如,在一條求推薦代罵店鋪的問答下,就有17個回答。同時,有37人關注該問題,18214人瀏覽過該問題。
這些在網上找“代罵”的人,有的是被出軌渣男氣到,有的是拒絕異性表白被罵,有的是在游戲里無故被舉報,有的是職場里遇到陰陽怪氣的同事,原因大多圍繞情感糾紛、職場關系、網絡矛盾等。
也正是這些人,催生了更多代罵服務。
三、代罵生意可能踩過界
其實在日常生活中,吵架沒發(fā)揮好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事情,有的人甚至臨睡前還在想自己應該怎么罵回去。
而在一般的代罵單子中,尋求這項服務的雇主也往往是受害者的身份,例如被男朋友出軌的女性。因此,有的代買人會認為自己做代罵生意,不僅是在賺錢,還是在維護正義。
不過,這門被多個電商平臺屏蔽的生意有沒有真正維護到正義,目前暫時沒有定論。但有人借著代罵的噱頭,打著正義的旗號干不正義的事情,倒是已有先例。
有網友反映,自己因打游戲與人發(fā)生沖突,氣不過找代罵,結果代罵收了五十塊錢后就刪好友、拉黑名單,并留下一句“你真當你爹會收了錢幫你?別想了?!?/p>
遇到這類代罵騙子,本就在氣頭上的雇主,只怕是氣上加氣。
另一方面,找代罵除了有被騙的風險,還存在踩過界的風險。
很多人認為,代罵只是在道德層面上違背了公序良俗。但實際上,代罵人和雇主都有可能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。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》第一百二十條規(guī)定:“公民的姓名權、肖像權、名譽權、榮譽權受到侵害的,有權要求停止侵害,恢復名譽,消除影響,賠禮道歉,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。”而即使是在網上罵人,也屬于侵權行為。
此外,《治安管理處罰法》第42條也規(guī)定:“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,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;情節(jié)較重的,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?!边@意味著,代罵還可能要承擔行政責任。
代罵生意雖然自帶“爽劇”的得勁,但也有可能觸碰到法律的底線。與其找代罵,還不如自學一門不帶臟字就能夠懟得對方啞口無言的學問,或是真誠溝通、協商解決問題。
雖然,現實生活里確實避不開“催婚的三姑六婆”、“不想賠手辦錢的熊孩子父母”、以及“出軌了還理所當然的前任”。但至少,我們都能主動避免踩過界。
2、電商號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,如發(fā)現文章、圖片等侵權行為,侵權責任由作者本人承擔。
3、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,請聯系:info@dsb.cn
